返回公司首页

【青年报】夜以继日咬牙坚持 把奋斗写进生命历程

8月的上海,火伞高张,流金铄石。在国家会展中心,一群群青年人正迎着酷暑,奋战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筹备第一线。青年报记者走进国家会展中心运营统筹组青年文明号、国家会展中心场馆营销青年文明号、上海市重大展会大客流应急保障青年突击队的青年骨干中,了解他们光鲜背后的艰辛付出。为了对标一流展会,提供一流服务,这些对梦想有着执念的青年人夜以继日咬牙坚持,他们把奋斗写进生命历程,也在陪伴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
国家会展中心运营统筹组青年文明号

四处调研创造“拎包入展”便利 每个展商方位熟稔于心

2015年,面对人生的转折点,赵慎权独自一人来到上海,只为了他心中的会展梦。对他来说,国家会展中心,是一个让年轻人“疯狂”的地方,也是一个展现自我、实现自我的地方。“在这里,像我这样来自五湖四海,追逐梦想的青年人很多,大家都为了同一个梦想汇聚在此。当时大家都没有想到,自己有机会深度参与到进博会这样的国家盛事中。”

机会,向来青睐于有准备的人。在“四叶草”,有更先进的管理经验,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,三载春秋的寒暑更迭,赵慎权经历了多个重要业务部门的历练后,拥有了更多迎战进博会的个人软实力。

第一年,赵慎权身处运营中心,对“四叶草”这个超大型会展综合体有了全新的认识,忙碌的工作曾经刷新了他72小时没睡觉的个人工作纪录,也在磨练中重新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。第二年,他来到国家会展中心的安保部,负责会展的客流管控和日常的保安管理。每当有大型会展,面对每天上万、乃至最高近20万人流的展会安保,赵慎权说,真是“又紧张,又刺激”。“大型展会时,人流从徐泾东的地铁口进到地铁站,都要花40分钟的时间,我们一分一秒都不敢大意。”就这样,从最初的安保新兵到最后的得心应手,艰苦的努力、务实的工作,让赵慎权和小伙伴们“战果累累”。

“正因为这些年经验的积累,让我们更有预见性。从一个场馆的管理方,到进博会这一外交盛事的承办方,我们深知在展馆内该避免哪些不合理的地方,该调整哪些人员的配置,从一开始筹划的时候就防患于未然。”作为国家会展中心运营统筹组青年文明号的重要成员,赵慎权迎来了新的挑战,他和年轻的“战友”们一同承担起了进博会的展务工作。“我们要管理所有的主场搭建商,包括主场运输、审图、特装搭建等等。比如我负责的1、2号馆,主要是服务贸易展区和汽车展区,这一片区域的所有服务商我们都要熟悉,每个企业的大小、位置和方位,我心里都是非常有数的。”

赵慎权对接的展区有500多家企业,几个月来,他分阶段、分批次收集参展商信息、确认参展商的展位,更主动询问他们的需求。“能提供的帮助我们就提供,能为参展商多考虑的,我们就提前想到位。”

在展会期间,一个标准的展位是9平方米的正方体空间,为了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参展商的特殊需求,在前期,赵慎权和同事们调研了很多展会,最后提供了七大题材的需求配置方案,“展位上需要配多少花草,加几个射灯,准备几个安全帽,提供多少衣服架,甚至食品企业是否要租赁冰箱等等,我们一共提供了40多个选择,只要展商需要,我们就能配备到位,使他们轻轻松松‘拎包入展’。”

“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”在忙碌的进博会筹备工作中,赵慎权每天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,内心执念于一个梦想,就能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中历练自己,砥砺前行。

为了自己的这个会展梦想,他远离了蹒跚学步的女儿和挚爱的妻子。来上海之前,他和妻长谈了一夜,临行前,妻子的一句话让他哽咽,“好好照顾自己,家里有我。”

从今年春节之后,赵慎权只回过一次家,就是陪妻子过生日。“周五晚上回的家,周日又急急忙忙赶回了上海。”他有些无奈地说。

但赵慎权觉得,自己并不是最辛苦的。“这段期间,有的同事坚持带病上岗,有的同事家就住在‘四叶草’附近,明明骑车十分钟就能到家,但就是忙得没法在家吃一顿晚饭。大家没日没夜地付出,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要对标一流展会,提供名副其实的一流服务。”

赵慎权刚刚离开家来上海的时候,女儿刚刚学会走路。如今,孩子已经能够牙牙学语了。白天无论工作多忙,每天晚上9点只要稍有空隙,赵慎权都会和家人视频,听听女儿幼儿园的趣事和妻子的关怀。每当女儿问“爸爸,你今天是不是特别忙呀?”,他都会说,“是呀,爸爸在忙你长大以后为爸爸自豪的事。”“我期待,在若干年后,家人依然为我的选择感到自豪、骄傲。”赵慎权说。

上海市重大展会大客流应急保障青年突击队

连轴会议倾注匠心 证件方案改稿三十次

都说大型展会“成不成功看安保,精不精彩看宣传”,提起安保,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身着制服、手执器械的专业人员,他们或守在安检口,或立于人群中,保卫着周边安全。而进博会的安保工作又不仅仅在此,进口博览会期间所有人、车必须凭证进入,所以展会证件管理首先就是安保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。

青年突击队员陈炳森是国家会展中心安保部的一员,也是上海市重大展会大客流应急保障青年突击队的骨干。进口博览会筹备期间,他深度参与到证件管理方案的制定中,包括前期与各业务处室、部门单位的对接、证件注册方案初稿的编制及后续修改。

“一个展期分为布展、开展和撤展三个阶段,这三个阶段的证件是不一样的。”陈炳森介绍说,“招展处、招商处、国家展工作组、媒体宣传组……因为群体不一,所以他们的需求也不同。进口博览会还分核心区与非核心区,不同的安保级别,要求提交的审查资料也有不同,所以我们必须对接各方面的需求,设计不同权限的证件。”

陈炳森所在的团队共有六名工作人员,从去年底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工作节奏了。由于证件管理工作过程繁琐,需考虑的问题细之又细,又要满足到各方面的要求,设计方案层层上报又层层返回,“一天开四五个会都是很正常的,因为时间比较赶,白天一直在对外开会,晚上结束后我们内部再开,把白天的内容梳理、总结,再对方案进行修改。”至今进口博览会的证件注册方案已经改稿了近三十次。

与进口博览会的其他青年突击队一样,陈炳森所在的团队同样是时间紧任务重 ,“晚上加班、周末加班、节假日加班,有点分身乏术”,双休日随时待命也是“家常便饭”。老家在福建的陈炳森,本计划今年结婚,但一头扎进进博会的筹备中,今年只和未婚妻见了两天。面对家人和未婚妻的催促,他对未婚妻许诺“办完进口博览会,咱们结婚吧!”,而这一诺言,也让陈炳森成为了进博会突击队员中的“网红”人物。

对于陈炳森来说,睡前与起床的定时联络是一天中与未婚妻难得的“甜蜜时光”,下班后视频聊聊生活、谈谈收获,睡前说声“晚安”,早上起床后道声“早安”,是他们之间的小小约定。“工作再累,每天晚上必须和未婚妻聊两句,加班到很晚她也会等我,最晚的时候她等到凌晨一点。”但随着工作愈发繁忙,陈炳森常常不能及时回复未婚妻的消息。

陈炳森口中今年唯一的一次相聚时光,还是她的未婚妻争取来的。在老家从事教学工作的她利用暑假来上海看望陈炳森,还为他带来了妈妈包的粽子、外婆种的荔枝。因为工作忙碌,陈炳森跟父母的联系从一天一次变成了一周一次,每次只能聊上几分钟,“他们非常支持我在上海的工作,是我最强大的后盾。”

家人的支持为陈炳森提供了精神动力,谈起进口博览会收官后自己的打算,陈炳森说,“就用结婚来庆祝吧,我和未婚妻已经说好了,要去云南度蜜月。”

国家会展中心场馆营销青年文明号

和每家企业“软磨硬泡” 提前超预期完成招展目标

“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展会,它表达了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真诚意愿,显示出中国积极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风范。能参与其中,我倍感光荣,又感到巨大的压力。”周伶彦是国家会展中心场馆营销青年文明号的一员,奋战在进博会参展企业招募和服务工作的第一线。

按照一般的展会惯例,一个3万平米规模的全新展览会,准备周期通常为一至两年。然而,准备期为一年半的进博会,首届的设定规模却高达21万平方米,对周伶彦和她的伙伴们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“企业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展会也不熟悉,所以一开始很少有企业主动来报名。坐等参展商上门是行不通的,我们必须主动出击,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是:参展企业去哪里找?”

于是,国家会展中心场馆营销青年文明号的青年骨干们通过网络、其他展会的会刊、相关合作单位等各种渠道收集了上千家目标企业清单。然而,有了企业清单却没有对的联系人还是没用,他们又想了很多办法找相关委办局、商协会、甚至动用自己的私人朋友关系,寻找相关企业负责人。“联系上之后,我们逐一登门拜访、全方位宣传介绍、阐述展会的宗旨意义、制定各类优惠支持政策,让企业逐步了解进口博览会,加深对它的认识。”周伶彦说。

刚开始招展时,不少知名企业对进口博览会都处于观望态度。因为他们认为政府展不同于市场展,在政府展上很难找到商贸合作机会。

然而,周伶彦和团队并没有放弃,挖掘各种吸引企业参展的点。例如:参加进口博览会企业不仅可以获得主流媒体报道机会,更能与行业主管部门直接对话。

最终,大部分企业相信这场展会确实能够给参展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,最终签了参展合同。

就这样,周伶彦和她的伙伴们,与一家一家企业“软磨硬泡”。前期联系企业时所做的基础工作,换来的是招展工作的不断推进。距离博览会开幕还有150天时,当时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家企业参展,面积达9个馆27万平方米,提前完成并超过了前期设定的7个馆21万平方米的招展目标。“看到这些数据,我们觉得自己的所有辛苦付出都得到了回报。”

回想起来,在一开始最艰难的时候,国家会展中心场馆营销青年文明号也曾感到疲惫和焦虑。“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,没有任何先例可循,所有工作都是‘摸着石头过河’。我们团队的成员是从各单位借调的,大部分同志之前并没有从事过展览工作,甚至有好几位同事在招展初期受挫后觉得工作强度太大,想打退堂鼓。”

除了招展,团队还要负责起草大量文件模板。刚开始,起草的文件不完善,需要不断修补,仅仅一个参展合同模板就有十几个版本。所有参展企业的合同,每一份都要仔细核对检查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就连一张展位图,也要反复修改几十次。“对我们来说,一天24小时远远不够用。”

周伶彦感慨地说起自己儿子的一幅美术课作业,画中的家里没有她。这几个月来她几乎很少在家陪伴,一直在单位,甚至今年春节也没有休息,“有一次我们加班到凌晨,大家一起吃着泡面,吃着吃着几个女孩子就哭了。”

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,面对这么多的困难,周伶彦的团队坚持下来了,因为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进口博览会汇聚了各方之力,就在今年年初,习近平总书记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时,向他推荐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,马克龙当场表示将组织大规模法国企业参展。“当时,我有一种总书记也在和我们一起工作的感觉。”

周伶彦说,过去的她承办过很多国际性展会,这次却直接参与到了国家战略的实施中,参与搭建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舞台,一个能让全世界参与进来的大舞台。“作为一个普通人,能够参与这样的盛会是人生之幸事,它给了我一个把奋斗写进自己生命历程的机会,更给了我一个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梦想的机会。”

如今,还有很多工作等着周伶彦和伙伴们去完成,每个人都期待着进口博览会开幕的那一天。“到时候,我们也许不会站在台前,但我们知道盛会的背后也凝聚着像我们一样千万普通工作者的努力。我们用奋斗成就着中国梦,也成就着我们自己的梦。”